引言
过去九章,咱一起走完了一趟挺带劲的技术远征。从吐槽
@Scheduled
那几个让人头疼的毛病开始,一路解决问题、填坑,最后搞出了一套全新的调度方案。 咱不只是做了个叫hadoken-scheduler
的工具,更重要的是,完整走了一遍“从发现问题→定思路→搭架构→写实现”的软件工程流程。
这一章作为收尾,咱不聊新技术细节了,放慢节奏好好复盘:回顾这趟旅程的关键节点,提炼贯穿始终的设计思路,再给这个“亲手养出来的框架”规划下未来的路。
第一部分:技术远征之路的深度复盘 —— 从痛点剖析到自主框架构建
用一张图,把咱这一路的历程串起来,看着更清楚:
graph TD
A["<b>起点</b><br/>吐槽@Scheduled的<br/>“四宗罪” (第一章)"] --> B["<b>第一次尝试</b><br/>撞上循环依赖的“墙”<br/>(第二章)"];
B --> C["<b>转折点</b><br/>发现SchedulingConfigurer<br/>“偷天换日” (第三章)"];
C --> D["<b>搭核心能力</b>"];
subgraph "核心能力"
D1["<b>记忆</b><br/>可换的持久化层<br/>(第四章)"]
D2["<b>眼睛</b><br/>监控、日志与统计<br/>(第五章)"]
D3["<b>手臂</b><br/>REST API全控制<br/>(第六章)"]
D4["<b>护盾</b><br/>自带的分布式锁<br/>(第七章)"]
end
D --> E["<b>实战与扩展</b>"];
subgraph "高级应用"
E1["搭动态数据同步中心<br/>(第八章)"]
E2["自定义持久化+配中心联动<br/>(第九章)"]
end
E --> F["<b>终点</b><br/>成熟的企业级<br/>调度框架 (第十章)"];
style A fill: #fbb, stroke: #f00, stroke-width: 2px
style B fill: #f9f, stroke: #333, stroke-width: 2px
style C fill: #bbf, stroke: #333, stroke-width: 2px
style F fill: #9f9, stroke: #333, stroke-width: 2px
咱一步步捋:
- 最开始,咱吐槽
@Scheduled
在灵活性、集群安全、可观测性、动态性上的坑,这是出发的理由; - 第一次改造栽在循环依赖上,也正是这次失败,让咱明白得跟着Spring的生命周期走,不能硬来;
- 转折点是发现
SchedulingConfigurer
这个“突破口”,用“融入框架而非对抗框架”的思路,优雅接管了调度流程; - 之后给框架搭“骨架”:加持久化让它“记事儿”,加监控让它“透明”,加API让它“可控”,加分布式锁让它在集群里“安全”;
- 最后用实战(搭数据同步中心)和扩展(自定义存储、配中心联动)证明,这框架不是“玩具”,是能解决真问题的“利器”。
第二部分:企业级动态调度框架的核心设计哲学
整个开发过程中,有三个思路像“灯塔”一样指引方向,这是hadoken-scheduler
的“魂”:
1. 跟着框架节奏走,别硬刚(融入而非对抗)
咱没选择“另起炉灶”抛弃Spring调度体系,而是先摸透它的逻辑,再找SchedulingConfigurer
这个“约定好的接口”跟它配合。这样做的好处是框架特别“轻”,能直接用Spring生态的便利(比如Bean管理、自动配置),不用重复造轮子。
就像跟人合作:与其强行按自己的节奏来,不如先理解对方的习惯,找到合适的配合方式,效率反而更高。
2. 把麻烦事藏到底层(下沉复杂性)
分布式锁咋实现?任务状态咋跟踪?API咋设计才好用?这些复杂又琐碎的事,全让框架在底层搞定。对用户来说,不用关心这些细节,加个
@EnhanceScheduled
注解、改改配置,就能用起来。
框架的核心价值不就是这样吗?让用户专注于业务逻辑,别被基础设施的破事分心。
3. 先定规矩再填内容(面向接口,可插拔)
不管是TaskStore
(存任务)、TaskLogStore
(存日志),还是DistributedLockProvider
(分布式锁),咱都是先定义好接口(规矩),再写具体实现(比如Redis版、Mybatis版)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“灵活”——技术一直在变,只要接口不变,以后想换MongoDB存任务、换ZooKeeper做分布式锁,直接加个实现类就行,不用改框架核心代码,框架的生命力才强。
探索与展望 —— 即将解锁的前沿功能
hadoken-scheduler
1.0版本已经能打了,但这只是开始。未来还有不少值得做的事,分近期和远期规划:
graph TD
A["<b>hadoken-scheduler v1.0</b><br/>(现在能用的版本)"] --> B["<b>v1.x (近期要搞的)</b>"];
B --> C["<b>v2.0 (以后想搞的)</b>"];
subgraph "近期规划"
B1["<b>动态传参数</b><br/>解决无参方法的限制,支持更复杂场景"]
B2["<b>官方JPA/JDBC实现</b><br/>给用JPA的同学省点事,不用自己写"]
B3["<b>更全的监控指标</b><br/>对接Prometheus/Micrometer,方便告警和分析"]
end
subgraph "远期展望"
C1["<b>官方管理UI</b><br/>搞个现成的可视化后台,不用自己搭前端"]
C2["<b>任务编排</b><br/>支持任务间依赖,比如A跑完再跑B,B和C并行跑"]
C3["<b>分片执行</b><br/>大数据量任务拆成小块,让集群多节点一起干,更快"]
end
近期要搞定的:
- 动态传参数:这是第九章聊到的痛点,搞定了就能支持更多业务场景(比如不同任务传不同参数同步数据);
- 官方JPA/JDBC实现:现在官方有Redis、Mybatis版,再加JPA和纯JDBC版,用各种ORM的同学都能直接用;
- 更全的监控指标:比如任务执行成功率、平均耗时、排队数这些,对接监控系统后,能及时发现任务变慢、失败率升高等问题。
以后想实现的:
- 官方管理UI:搞个独立的前端项目,用户配置下地址就能用,不用自己写Vue/React页面;
- 任务编排:从“管单个任务”升级到“管一堆有依赖的任务”,比如生成报表前先同步数据,同步数据分A、B两个数据源并行同步;
- 分片执行:比如同步100万条数据,拆成10片,让10个节点各同步10万条,比一个节点干快10倍。
结语:从造轮子到共成长,这场技术探索永不停歇
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,用十章内容,咱完整见证了一个企业级调度框架的诞生。hadoken-scheduler
的故事,其实是每个爱技术的工程师都会有的经历:发现问题、想办法、动手做、追求更好。
这个系列到这就结束了,但hadoken-scheduler
的故事才刚开始。它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作品,更希望能变成大家一起维护的项目——如果你用的时候发现BUG,或者有更好的想法,欢迎提Issue、贡献代码。
毕竟,技术圈最酷的事,从来都是“咱们一起把东西做得更牛”。谢谢大家一路看完!</doubaocanvas>